咸丰避走热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决策密码
1860年的北京城火光冲天,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消息传来时,29岁的咸丰皇帝正躲在热河行宫喝着奶茶。这位清朝第九任CEO,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上演了“北京—热河”双城记,堪称“职场跑路天花板”。且看咸丰如何用“避走热河”四字诀,在列强环伺中完成生存大戏!
1860年的北京城火光冲天,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消息传来时,29岁的咸丰皇帝正躲在热河行宫喝着奶茶。这位清朝第九任CEO,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上演了“北京—热河”双城记,堪称“职场跑路天花板”。且看咸丰如何用“避走热河”四字诀,在列强环伺中完成生存大戏!
“鸦片战争是‘历史的误会’,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通商贸易和传播文化’”——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竟然如是说。易中天这一言论,已引发争议。
9月18日下午,鸦片战争博物馆联合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依托正在馆内展出的《禁毒先驱林则徐生平史绩全国“十馆联展”》,面向新疆中职班学生特别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走进禁毒先驱林则徐生平史绩故事会”主题活动。
我翻查19世纪英国政府文件或议会辩论记录,我发现他们极少使用“Opium War”(鸦片战争)这个今天国际史学界通用的名称。
清朝这个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封建帝国,在1912年轰然倒塌。每当我们讨论这段历史,总会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覆灭?今天咱们就深入其自身运行的封建制度里去看看,从体制角度分析清朝灭亡的原因。
上集说到,英国军舰进攻官浦,林则徐督战,水军提督关天培指挥迎敌,因清军兵船笨拙,火炮无能,被敌舰击沉大半。官兵情绪低沉,林则徐看出:禁烟无武力作后盾,势难进展。
刘文麟(1815—1867年),字仁甫,号仙樵,辽宁辽阳人。七岁读书,九岁即能作诗。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举,时年23岁,次年连续通过了会试和殿试,考中进士,实现了连捷巍科的梦想。
本想到虎门看看林则徐销烟处和虎门海战历史的,谁知道呢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过去两百多年来的历史的苦难、沉重和悲怆。
明朝之后,清朝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多年。枪炮技术早在明代已传播广泛,东南沿海火器密集。却也真奇怪,到了清朝,刀兵系统依旧没被枪械彻底取代。康熙年间宫廷实验,皇帝亲自安排藤牌兵对阵火枪队,结果更是让人迷惑——藤牌兵连冲数阵,竟在子弹雨下冲败火枪。明知火枪优势明显,这
当后世史家翻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伤亡簿,一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清军与英军的伤亡比达到惊人的44:1。这个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无数真实战例的叠加:厦门城下英军零伤亡,定海炮台不见血迹,直到虎门要塞关天培拔剑自刎时,对手依然只有五人挂彩。这种悬殊的对比,像一把
你说清朝人真的是糊涂?英国人就真的聪明?鸦片战争这一出,桌上纸面太多,说起来总是有点绕。老一辈吵过,年轻人听得稀里糊涂,史书教我们的,是不是就是全部真相?你猜,也许是,也许不是。
谁也没想到,这位女演员竟然是一位反华女,那个被全体华夏儿女视为耻辱的鸦片战争以及代表侵略者罪证的大英博物馆,在她嘴里却变成了“好人”
这时候咸丰皇帝火着呢,他上火的原因主要不是来自外患,而是因为内乱——太平天国席卷江南数省,捻军也在北方神出鬼没——正搞得他正焦头烂额。他圣谕叶名琛:“当此中原未靖,贼氛方炽,岂可轻起边衅?”咸丰的意思是,太平天国要推翻朝廷,洋人只是想做生意赚钱,因此现在头号要
雍正初创军机处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禁绝朋党之争,乾隆、嘉庆两朝,虽有权臣如傅恒、和玮等人,但未曾出现党争。至穆彰阿成为首席军机大臣之后,形成了“穆党”,朝内党争激烈。朋党的形成和禁烟有关。
240年前,林则徐出生在闽都大地,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一生。186年前,他在虎门海滩开启销烟壮举,以惊世之举照亮历史长卷,让世人记住了“虎门销烟”,也记住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这位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以炽热的家国情怀为精神内核,融汇清正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日本各界对战争的原因、是非曲直、结果及影响进行了报道和分析。限于篇幅关系,我们就以当时的名士吉田松阳为例,简单和大家聊聊。
近期,莫迪公开表示自己有一个梦想,希望全世界人的餐桌上都有印度品牌的食品,其中特别提到了印度产的茶叶。实际上,印度的许多农产品是非常具有历史特色的,一方面地理有关,历史上多次被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中东的阿拉伯民族征服,带去了非常多的中国、阿拉伯特色。
近代中国因长期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格局,表面清朝的罪名难以洗刷!但追溯到深层根源,真要完全把过失推给清朝,似乎也不公道,清朝真正失误的地方,其实只是反应慢、动作慢,感觉什么都是慢几拍,改革的步伐总差一口气,对症下药偏偏来得又贵又迟。一边想
2025年5月14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2024年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报告》(简称《报告》),其中鸦片战争博物馆以722.13万人次的年度接待量荣登全省博物馆观众量榜首,较上年增长33%,创下我馆建馆以来最高纪录,彰显了东莞作为“近代史开篇地”的文化